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今日頭條
投稿

這封72年前寫下的戰(zhàn)地家書,送到了

2025-09-12 07:02:14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親愛的父母哥哥妻子全家老幼們……我今天接受人民上級黨給我最光榮和最堅決突擊任務,高興萬分,為人民立功時間到了……”

  讀至泛黃紙面末尾的“程可宗”三字,程瑜、程婕兄妹才終于確信,這封寫于1953年朝鮮半島戰(zhàn)地的家書,出自犧牲多年的爺爺之手。

  經(jīng)由一名韓國教授和熱心網(wǎng)友的接續(xù)努力,一封遲到72載的戰(zhàn)地家書得以從歷史深處打撈,送達烈士后人手中,其中飽含的愛國心、英雄氣、親人情讓人們讀后不免潸然淚下。

  圖為程可忠烈士寫于1953年5月14日的戰(zhàn)地家書掃描件。(受訪者供圖)

  “看到信件的那一刻,爺爺形象變得如此鮮活。”程婕回憶,可宗是爺爺入伍前的名字,奶奶曾提到參加志愿軍后他將“宗”改為“忠”。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建德江畔20歲出頭的程可忠響應號召,在村口老樟樹下與挺著大肚子的妻子告別,大步走向村外,經(jīng)水路轉陸路北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建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資料顯示,程可忠烈士1928年出生于浙江建德縣親睦鄉(xiāng)和村(今屬下涯鎮(zhèn)馬目村),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某師某團通信連步話員。

  1953年5月14日,程可忠寫下不到200字的家書,次日在朝鮮金化郡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遺憾的是,這封寫于戰(zhàn)火硝煙下的家書未能及時寄出。

  2018年年底,韓國國立公州大學副教授金相圭偶然接觸到一批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檔案文件,其中包括大量戰(zhàn)地家書。耗費數(shù)年,他整理出300余封戰(zhàn)地家書,在社交網(wǎng)絡平臺開設賬號陸續(xù)發(fā)布,寄希望于找到收件人或其后代。

  程可忠烈士的家書是金相圭公開發(fā)布的第一封家書。得益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校友網(wǎng)絡的力量,這場跨越國境的“投遞”用時僅不到3天。

  圖為程可忠烈士像。(受訪者供圖)

  金相圭曾在浙大留學,現(xiàn)在是浙江大學韓國校友會副會長。2025年夏,家書信息在浙大校友中不脛而走,電話一路打到了建德下涯鎮(zhèn)。“說是我爺爺抗美援朝有封家書寄回來,還是一個韓國人找到的。”提起7月16日接到村里會計的來電,程瑜仍難掩震驚。

  記者在程家老宅看到了這封戰(zhàn)地家書的復制件——寫于橫格紙上的家書語言簡潔,夾帶著錯別字和涂改痕跡,讓人得以窺見書寫時的倉促。

  紙短情長,面對抵近的風險,程可忠在筆端傳遞“為人民立功”“為家族爭光”決心的同時,也坦然交代后事,將無盡的思念化作家長里短的問候與囑托。

  對于無比珍愛的抗美援朝紀念章,前線節(jié)約下來的人民幣35萬元(舊幣,合新幣35元)、口袋、手巾等,程可忠在信中也一一交代,還叮囑家人,在分配時“決不能鬧意見”。

  令人遺憾的是,程家兄妹的父親、程可忠的遺腹子程利民已于2024年因病離世,沒能看到這封來自父親的家書。

  圖為程可忠烈士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新華社記者 馬劍 攝

  建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邵志兵說,由于跨國寄送不便,寄回國的志愿軍家書很少,程可忠烈士的這封家書彌足珍貴。

  1928年至2008年期間,建德共有275名烈士為革命事業(yè)英勇獻身。其中,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犧牲在朝鮮的烈士達124人。

  根據(jù)檔案記載,程可忠烈士安葬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相關部門告訴記者,程可忠烈士墓的具體地址仍不詳,正全力核實查找。

  家書落款是“程可宗情筆”。“情筆”或為“親筆”之誤。但一個“情”字確實連接了家國情懷,映照出浩然正氣。72年過去,硝煙散盡,肝膽猶在。(記者馬劍)

 

 

責任編輯: 劉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wǎng)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10402000660號